帐号: 密码:
 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特色项目 >> 阅读文章

宿明良与脉诊

来源:中医外治专业委员会 发布时间:2014-01-04

  宿明良 男 1949年8月生人 汉族 河北景县人, 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,一九六八年入伍,历任卫生员,助理军医、军医、主治军医、副主任军医、内科主任、中医科主任、北京军区中医三部六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等职。一九九八年调入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医科,后调任北京军区总医院科技开发部任副主任。

  现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工程委员会委员、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、中国中医三部六病医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、北京军区中医科技委员会委员、《中医药研究杂志》编委、《健康生活》杂志编委。

  一九九二年主持研制的《中医三部六病综合诊疗系统》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,一九九六年主研的“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”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,并获得国家专利。其项目在国内外分别获得第三届中国专利展览会金奖,第九届中国发明展览会金奖,96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,香港世界华人发明博览会银奖,并列入全军的重点开发项目。

  《中医三部六病综合诊疗系统》的研制是依据中国首批500名著名老中医,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刘绍武先生倡立的《三部六病》学说为模本、经过20年的努力,系统地进行了医理分析,采取按部定证、据证定性、依性定方、以方定名的“四定”原则,对中医三部六病医学体系实现了科学规范的量化界定,使诊有主脉,治有主治,用有主方,实现了定证、定方、定疗程、定制剂的一套完整的诊疗体系。设计完成一部经得起重复应用和客观检验的具有“诊断准确,治疗有效”的综合诊疗系统,涵盖十五个科系,取得了整理名老中医经验的成功尝试,该系统的研制成功,受到国内国际中西医界的关注,并为后来的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中医全自动脉象仪自一九九○年开始,历时六年研制取得成功,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是运用压力、电压转换原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,通过五单元传感探头采集数据,经计算机对脉位的长短、脉形的大小、脉势的强弱和脉数的快慢进行量化分析。以确定脉象的客观参数,规范脉诊的性质,克服人工干扰、成功地解决了脉象的量化难题。实现了诊脉全程的自动化、开创了中医脉象诊疗仪直接应用于临床诊疗的先河。十余年来,先后诊治患者30426例,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中医院、解放军总医院、海军总医院、空军总医院等6个医疗单位运行应用,治疗总有效率达97.2%。以其准确的诊断指标、模拟逼真的诊脉技巧,治疗的高效率,赢得了广大患者的欢迎。

 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,具有诊断准确、运行可靠、处方合理、治疗有效、不疲劳、不忘却,运行速度快、适应性强等优点,其三大诊疗体系,脉诊辨证系统以气血变化为诊断主体,作整体诊疗;证候辩证系统以功能变化为诊断主体,作系统诊疗;疾病选方系统以组织结构变化为主体,作局部诊疗。使整体、系统、局部形成一完整的网络诊疗体系,涵盖了现代医学十五个科系的疾病群。诊疗运行中可脉证合参、脉病合参、证病合参、脉证病合参、进行多脉象、多病种、多科系的临床诊疗,同时该体系还可将同时采集的五路脉象图,寸关尺三路脉象图和单路量化放大脉象图打印输出,为科研、诊断、教学提供生命科学的动态依据,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。

 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在研制过程中,有三项关键性创新技术。一是五单元压力传感器的研制,该探头可三维调控,寸口脉可经五路探头同时采样,经过A/D转换,供计算机分析判断;二是对中医脉象准确的进行了客观规范和量化分析,并以具有独立诊断价值的中医三部六病医学的“四脉”为模本,有了脉诊定性的可靠依据,对脉位、脉势、脉形、脉数的技术参数进行客观分析,使脉象的诊疗实现临床应用;三是完成了脉象采集系统和中医专家诊疗系统的软件对接,以及五单元传感探头和计算机的硬件对接,使整个脉象诊断治疗系统一体化。

  中医全自动脉象治疗仪经临床应用后经专家审定,该脉诊仪采用现代科学技术,设计新颖独特、构思精确合理,并能与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,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,为中医脉诊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标准化、定量化的实验数据,该脉诊仪研制完成后,其论文分别在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》、《中国临床医学杂志》、《中国医药信息杂志》、《中医药研究杂志》和国内国际会议发表。在研究过程中,先后有16篇论文发表,并分别撰写了《中医脉诊的研究与探索》、《三部六病注解伤寒论》、《中医三部六病综合诊疗系统》四部专著,近期的《中医脉诊的数学方法研究》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。其学术理论先后在首都医科大学、山西医科大学、山西中医学院作专题学术讲座48次,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和关注。

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,也是中医学术研究发展的灵魂。中医要发展,首先要有创新的理念,要在中医的沃土上长出茁壮的新苗。在中医理论上要有统一的规范,整体概念的界定,整体的性量,整体的定数,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基石。在整体八要素的基点上应按着系统的划分原则,对生命活动的表部、里部、中部进行科学的界定。使理论根据客观化,沿着系统的功能活动,对具有独立结构和特殊功能的组织脏器进行划分,形成独立的体系。对生命活动的本质进行客观、规范、量化的规则界定,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理论体系,使中医理论走出哲学推理的森林,还中医一片蓝天。

  在诊断治疗学上,应根据大自然简变、传变、激变、互变的变化规律形成一系列有章可循的诊断体系和治疗体系,形成整体以气血变化为载体,实现一脉一方;系统以功能变化为载体,实现一证一方;局部以结构变化为载体,实现一病一方。在几千年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经验,实现脉、证、病各有其证,各有其性,各有其方,非此方不能治此病,非此病不能用此方,反复应用,经得住实践的验证,使中医脱出传统的繁琐的基础理论、辨证理论,走出一条现代化的科学中医理论证治体系,使中医学这块瑰宝真正实现理论、诊断、治疗标准化、客观化、科学化。科学不是真理,是通向真理的路,通过科学的探索,必然会得到中医的真谛。

  本人在中医新理论的探索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,已有了基本的理论框架,正在研究中,这已不是远景观山,而是一只脚已踏入中医现代化的门槛。

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中药外治委员会主办 版权所有@2009-2014
联系地址: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南里9号楼15号底商 电话:+86-010-67116035 邮编:100027 京ICP备13014377号-12